阿成,一位懷有古意童心的有心人。 
   從小在烏來山區長大,在那個物質缺乏的年代, 許多事物都得來不易, 自然而然養成阿成事事珍惜、用心維護的個性。

  成年後的阿成步入餐飲業,更在乎我們所站立的這一塊土地及人文風情,便開始撿拾起過去的興趣, 傾盡全心全力的就是想要一圓開設懷舊主題餐廳的夢想。

  有別於一般懷舊復古空間, 是將一些不相干的庶民生活用品擺在一起, 而我們的懷舊氣氛是源自對台灣的熱愛與關懷, 當別人在拆老建築時,而我是將老建築的門、窗、建材招牌重新拼湊起來,建造一條老街在一個室內空間,讓老街上的每一家老商店重現新生命。

  無論你來自何方, 都會讓你重享正港的台灣心、古早情、人情味。

 

  籌備兩年,耗資 4,500 萬,坐落於竹北市福興東路一段,黃金海岸活蝦餐廳旁的風城之月,樓高三層,佔地 四百坪 ,是一座濃縮半世紀前新竹當地的生活形態聚落的餐廳, 深具臨場感與教育意義,店內的陳設皆以新竹地區過去確實存在的舊街道與店面為主,濃濃的懷舊風,讓客人從一踏進風城之月的大門起,就可以感受到舊社會與當地民風的舊時感受。設計師根據過去的舊照片,將一間間確實存在於過去的店面復原,盡量將原貌完整重現,變成一座座三層樓高的舊時街景,當客人坐在中央圓桌用餐時,眼裡、耳裡、口裡盡是舊時風情。

  風城之月的主人鄭慶成是位有心人,他認為舊時家具與古董應該與人們生活貼近或使用,而不是被少數投機份子收藏據為己有,這樣的心意深獲許多人們的認同,不僅主動將物品出售給 鄭 先生,還不忘肯定 鄭 先生的作法,因為珍藏在家裡的收藏品在有心人的照顧下得以重現當年風光物盡其用,相信是對舊收藏最好的照顧。

  這些在過去的歲月曾經擁有輝煌的商店裡,包括當年最著名的新竹大戲院,由於真實的戲院已毀於近百年前的一次火災,設計師根據檔案照片將其原貌重現,在風城之月裡不定時免費播放舊電影給顧客。 坐在餐廳看電影,彷彿重溫當年社會的繁華與熱絡,另人回味無窮、咀嚼再三。


 

  一樓是開放式餐廳,氣氛主要經營半世紀前新竹地區的舊時商店街,店主 鄭 先生為了風城之月花了相當大的心血,搜購了近百年前各種商家的陳設裝潢,甚至買下台北樹林一家停業的中藥房所有設備,搬到竹北來,為的就是想讓人一窺五十年前的中藥房,長得甚麼模樣。一樓餐廳的 左手邊是雜貨店、理髮廳、五金行、中藥店,右手邊是戲院票台、照相館、牙科、商行、百貨行。其中右手邊的商行, 味王公司還提供了幾十年來的各種產品展示 ,最廣為人知的就是王子麵與味王味精。

  照相館旁的牙科診所相當有臨場感,因為人們不僅可以看見、還可以親自坐上診療椅,陳舊的皮椅、泛著蒼冷銀白的診療器,瘦長的機器吊臂,怎樣看都是當年的景象重現。

  左手邊第一家是實際上可以買賣的小店鋪,民國六十年次以前出生的人最能夠感受這樣的氣氛,小小的玻璃罐裡擺放的是一粒粒美麗的金柑仔糖,跟自己一樣高的玻璃櫃子裡,一格格放的都是讓小孩子垂涎不已的王子麵或白雪公主泡泡糖。其他還有鐵皮玩具、以及 鄭 先生自己開模製造的早時鬧鐘,上面印的是台語電影海報或是阿三哥與大嬸婆。隔壁的雜貨店,就可以看到四十幾年前柴米油鹽罐頭等民生用品的包裝,古樸的設計與小巧的箇頭,放在同樣深具歷史的櫃子裡,感覺就是不樣。

  一樓中央餐廳內賣的是日式、焗烤、客家美食的小品料理,一、兩個人也可以坐下來,點個七、八道小盤的菜餚,大快朵頤 ,大宴小酌、流連玩賞都相宜 。 



  二樓是餐廳包廂兼舊時街道展示。包廂共有八個,每間包廂的主題都不一樣,包廂外的強面則仿照當時舊商店櫥窗,讓同一種空間裡有兩種功能重疊。最大的包廂佈製成客家三合院的公廳,可容納7桌,在此舉辦文定宛如在自家一樣溫馨,提供大銀幕及音響設備,更添熱鬧氣息。其他有在幼稚園的教室中間,窗外是大片至膝的落地窗、陽光燦爛的灑落在包廂內,也有在茶室裡的包廂,濃豔的廣告美女海報一張張貼在牆上,搭配掛在牆上的彩色燈泡,很有燈紅酒綠的感覺。

  店主人與設計師強調的是歷史文化的教育意義,以舊時檔案照片做參考,重新呈現當年的格局與外型,連招牌都力求相同,並且挑選符合當時年代的器物做展示及使用,有別於其他懷舊餐廳只是將各種不相干的古舊的物品放在展示空間裡。不僅特地規劃了主題性的空間,並且致力完整呈現,尤其餐廳裡所有的門窗都是真正的舊門窗,搭配舊時器具,以及當時行走在道路上隨處可見的標語及廣告一同呈現,加上刻意挑高的屋頂做成天空造景,走著走著,還會有小台階,有沿著地勢緩步上行的感覺,客人走在二樓,就像走在半世紀前的街道上一樣,未來店主還希望增加聲光感應的部分,只要客人一走近,就會受到老闆熱情的招呼,經過一般民宅時,會聽見房子裡的人在竊竊私語,親切又自然。




  走道空間布置是參照古早時新竹城的格局規劃,分東西南北門,整間二樓繞行一圈剛好是一座新竹舊城。上到二樓就是新竹東門,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竹塹城,目前規劃為有系統的文化舊物展出,西門展出的是最具代表性的地標—第二幼稚園,當年第一幼稚園是給日本人唸的,第二幼稚園是台灣人唸的,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的母親當年就在第二幼稚園任教。幼稚園旁是一間玩具店與刨冰店,冰店旁是一座貨真價實的土地公廟,很符合當年台灣人路尾祭祀土地公的民俗。北門是中國人聚集的地方,走道也隨之開闊起來,熱鬧忙碌的景象也呈現在眼前。許多商店如五金行、唱片行、貨運轉接站、雜貨店、車票亭、郵局等等,都是當年確實存在的店面。

   
   南門是當年日本人聚集的地方,走道變小、店面也隨之窄小,一些舊時的小世界酒家、春秋茶室、永樂旅社、日美屋商店等也歷歷在目。盡頭的永樂旅社旁,頂上有一片不見天,是當年商店街的特色,一家家的屋簷相連,一間間不同的店面呈現,就像當年的鹿港一般。南門的另一端是糕餅店,裡面有收集完整的糕餅模具以及石磨,餅店對面是郵局,樸拙的圓桶狀郵筒矗立在街道上,靜靜等待人們投遞信件進來。

  環繞一圈後,不難感受出設計師與店主極力想將當年的生活情境融入硬體空間裡,木造磚造的建築交錯呈現,也與當年磚造房子逐漸興起相當吻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YC a22561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