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內容簡介:

 

  很少談論生死話題的書,讓人感覺這麼溫暖,這麼從容。

 

  作者米奇‧艾爾邦在昔日恩師最後幾個月的生命中,每個星期二去探望他。這位老教授墨瑞面對著死亡一步步逼近,卻仍保有熱情和幽默感;藉著每個星期二的談話,他一點一點地柔軟了米奇世故冷漠的心。他們師生的重聚,成了一堂有關生死之智慧的課。

 

「只要學會死亡,你就學會了活著。」

 

  這堂課很短,但涵蓋許多課目:愛、工作、家庭、年老、寬恕…,以及最後的「死亡」。這是一堂探索生命的課,也是永無止盡的尋寶之旅。

 

  本書一上市就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現在仍高居第一名。並獲得香港電台十大好書、2003年 金石堂年度TOP 大眾小說類、2004年 金石堂年度TOP 小說類等多項榮譽。

 

 

 

作品正文:

 

 

 

  今天是第二次閱讀《Tuesdays with Morrie》這本書,也是第二次寫本書心得。上次閱讀是因為母親所就讀空大之教程需要,使我有幸遇到這本感人深刻的珍藏好書,畢竟在這樣一個暢銷書氾濫的環境中,想找到一本真正的好書非常不容易。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一書,筆出於美國知名體育專欄記者作家──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試著感受作者,我們不難看出,即使作者身披著十度被美國美聯社票選為「美國最加體育專欄作家」如此殊榮,事實上卻一直浮沉於塵世中,為了工作而工作,為了生存而生存,幾乎失去一切年少時的理想抱負,就在此時他意外地在電視中看見有關他大學最喜愛的教授──墨瑞( Morrie)的報導,改變了他既有的生活,再加上突如其來的罷工示威活動,使得米奇有機會探視他16年來鮮有聯絡的「教練」,就在教授生命危惙之際,米奇依著病榻,重拾大學時代的感覺,上了教授一生的最後一門科目。這門課沒有課本,卻涵括了許多課題,包括愛、工作、家庭、年老及死亡。上這門課的只有一個學生—米奇,課程總是在星期二進行。墨瑞教授在生命的終點線前,教導他最愛的學生死亡的智慧和生命的意義。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這本書,用樸實的字句寫成,它沒有艱澀難懂的文字,但它裡面所包含的意義,卻是墨瑞教授的畢生菁華,不須要耗費腦力去思考,它的一字一句,就這樣深深的敲在你的心上,在必要時使你留下感動的淚水。發自內心去感受它…

 

 

 

  墨瑞在這最後的14堂課中,闡述了太多人生的真諦,在此我僅能從中大類,說出自己的想法與共鳴。

 

 

 

核心:生與死之間

 

 

 

  有件事是每個人皆知的──自己有一天會死,但能真正思考這件事的人卻蓼蓼無幾。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大多數的人都對「死」有著莫名恐懼感,總是不願面對這種不吉祥的問題。所以,當問題真正來臨時,人只會顯得手足無措。此時,墨瑞教授教我們:「學會死亡,就學會了活著。」並且隨時對死亡做好準備,這聽起來有些困難,在我看來墨瑞教授想表達的是,當人們活在世上時,應該很深刻的自知正在「活著」,盡全力去感受它,除了肉體的活,更重要的是精神還活著。所以,墨瑞教授也鼓勵多花些時間在心靈的東西上,也就是所謂『心靈成長』,慢慢輕放下那些我們曾經過分重視的物質一類的東西,做些真正有意義的事,昇華心靈。

 

 

 

  引述書中的一句話:「如果死是結束,那麼生就是開始。所以學會死亡,就是學會生活。」深思其語意,我了解到,決定對死的態度即是決定對生的態度。或許我們時常聽見的佛家語:看破紅塵。也就是如此。「生」的果實多,則「死」無足傷,也就是當你接受自己隨時可能死亡的事實時,那便不會再汲汲營營於生活,終日惶惶於名利。多花些時間在別的事情上,使自己心靈成長,領悟人生。如此,我們的人生便會更加開闊暢達了。

 

 

 

有關:寬恕自己,寬恕別人

 

 

 

  「寬恕」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相處最重要的美德。引用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聖經中耶酥也曾對法利賽人說:「敬愛神是第一條誡命,其次就是要愛人如己。這「愛人如己」其中,便包括了「恕」字。

 

 

 

  聖經這麼寫著:「你們站著禱告的時候,若想起有人得罪你們,就當饒恕他,好叫你們在天上的父也饒恕你們所犯的過錯。你們若不饒恕人,你們在天上的父也不饒恕你們的過錯。」其所言便是希望我們愛人如己,寬恕得罪我們的人。

 

 

 

  由以上種種的例子,我們可以知道不論是古今中外,大家都提倡「寬恕」這個道理。所以,綜合以上所說的,我們便替它下一個簡單的定義,即寬恕就是「包容別人也包容自己」。

 

 

 

  那如何實踐寬恕的工夫呢?我們可分為兩部份:一部份為對人方面-論語中提到「尊質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這兩句話來概括。例如延用人才時,須以寬容之心來量才器使,因為人各有所長,亦各有所短,所以如能用其所長,容其所短,以長補短,那麼就能日進於善。另一部份為對事方面─其表現實為寬以容眾,恕以待人,才能捨異其同。例如能聽取他人與自己不同的意見,這便是寬以容眾的最佳表現。

 

 

 

  所以,我們要懂得在自己存活的每一刻,要時時做到寬恕自己,也時時做到寬恕別人,這樣方能使自己心中舒適,也才能讓自己留上美好的回憶於世上。

 

 

 

結語:

 

 

 

  宗教界有句不眠的句子:「生即死,死即是生。」如此抽象的東西常很難令人去了解。甚至當自己已來到生死關卡之際,或許也都還懵懵懂懂,更或許壓根未思考過這個問題。

 

 

 

  其實,講坦白點,生與死之間最重要的在於,是否活過,也是另一句老話:死而無憾。把握住自己活在當下的每一刻,用心去體會生命中所經歷的每一件事,如:婚姻、家庭、感情等等。其實這一切都是相關的。因為有了生,所以有了感情;正因為有了感情,所以才懂得執著;正因為懂得執著,所以才會步入婚姻旅程,開啟人生的另一段。如此,人生也才完美而圓滿,也如此到生命終點站時,我們才能無所畏懼,無所遺憾,安詳的睡去。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Mitch Albom著 白裕承譯 大塊文化出版

"作者在昔日恩師生命的最後幾個月,每星期二到老師家看他,這位誨人不倦的老師面對死亡一步一步逼近,不僅自己勇敢面對,窮究其多面的意義,更藉著與作者的談話,一點一點柔軟了作者因世故而僵硬的心,讓他重新看待生活."

 

我們常會有迷惑,關於別人對我的期望及我自己意願之間的衝突。

 

"生命是一連串的來回拉鋸。你想做某件事,但被迫做別的事。某件事傷害到你,而你知道這不應該。你把某件事視為理所當然,但你深知沒有什麼理所當然的事。"

 

"對立面的衝突,就像拉長的橡皮筋,而我們大多數人都活在這其中。聽起來像摔角比賽。愛會得勝。愛一向都得勝。"

 

"太多人像是行屍走肉,就算他們做著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也似乎是半睡半醒,這是因為他們追逐的目標不對,生命若要有意義,就要投入去愛別人,投入去關懷你周遭的人,投入去創造一些讓你活得有目的,有意義的事情."

 

我們每天盲目的追逐,你的生活有目的,有意義嗎?我生活的快樂嗎?

 

墨瑞教授從這場病學到最多的是

 

"生命中最要緊的事,是學著付出愛,以及接受愛.我們以為自己不值得愛,我們以為若是接愛了愛,會變得軟弱."

 

我們應該要試著使自己"放得開",學著付出愛,勇敢的接受愛.

 

"有時候你不能相信眼睛所見的東西,你要相信你所感覺到的東西。你若要讓別人信賴你,你也要能感覺到你可以信任他們."

 

"如果沒有家庭的話,今天我們根本沒有立足之地,沒有任何依憑。我生病以來愈來愈感受到這一點。如果你沒有家人的支持、關愛和關心,你就幾乎什麼也沒有。愛最重要,大詩奧登說:『不相愛,即如死滅』。"

 

"要是我離了婚,或是獨居,或是膝下沒有子女的話,我現在生這種病,會是加倍的難以承受,我覺得自己根本撐不過來。沒錯,朋友、同事等會來看我,但這不一樣,家人不會起身告別離去。這不一樣,你知道家人時刻關心著你,隨時注意你的情況。家庭就是如此,不只是互相關愛,還要讓對方知道你在關心注意著他。"

 

"如果你要對另一個人負起完全的責任,學著如何去給予最深的愛與關懷,那你就應該生小孩。"

 

"要學著超然不執著。"

 

"不要執著於萬事萬物,因為萬事萬物均無常。"

 

"不執著的意思,並不是你不讓感覺經驗穿透你,事實上正好相反,你要讓它完全穿透你。這樣你才能將它放下。"

 

"隨便舉個例---對一個人的愛,或失去所愛的人悲傷,或是我現在所遭受的.因病因死而來的恐懼與痛苦。如果你壓抑情緒,不讓自己完全體驗它,你就無法不執著,因為你忙著在害怕。你害怕痛苦,你害怕悲傷,你害怕愛所會帶來的易受傷害的心。但你若全心投入這些情緒,讓你自己整個人沒入其中,你就完完全全體驗到它。你就知道什麼是痛苦,你就知道什麼是愛,你就知道什麼是悲傷。唯有如此你才能說:「很好,我體驗了這個情緒,我認出了這個情緒,現在我需要從中脫身」。"

 

"我們常感到孤寂,有時甚至就要潸然淚下,但我們總是忍住,因為大人不應該掉眼淚。或是我們對自己伴侶會有一股突如其來的愛意,但我們口頭不說什麼,因為我們害怕話一出口,會使得兩人關係有所變化。"

 

墨瑞的作法正好相反。把水龍頭打開,讓情緒沖刷你全身。不會有事的,這只會對你有益。

 

孤寂感也一樣,你放手讓它去,讓眼淚掉下來,完全感受它。

 

"成長,它不止是你年復一年離死愈近的消極面,年老也是你了解到你將要死亡的積極面,而你因此更懂得好好過活。"

 

"你若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義,你不會願意重新來過,你會想要繼續向前。你想要看得更多,做得更多。"

 

"如果你一直不想變老,你就一直會不快樂,因為你還是會變老。"

 

"接受你之為你,並且樂在其中。"

 

"物質的東西永遠無法取代愛,或是溫柔,或是親切,或是同胞手足之感。"

 

"在我們這個國家,對於我們想要的東西或我們需要的東西,常常分不清。"

 

"生命的意義:要投入去愛人,投入去關懷你週遭的人,投入去創造一些讓你活得有目的、有意義的事情。"

 

"身份地位不能帶給你什麼,唯有開闊的心,才能讓你和所有的人自在相處。"

 

"去做出自你真心的事情。這樣去做的話,你不會感到失落,不會感到嫉妒,不會羨慕別人擁有的東西。相反的,你會覺得一切付出自有莫大回報。"

 

"人們沒有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所以他們到處奔忙,忙著找尋。他們想著下一輛車、下一棟房子、下一個工作。然後他們發現,這些東西也都是空虛,他們又繼續奔忙。"

 

"在這個文化環境中,你們滿心企望找到一個所愛的人,因為整個環境最久缺的就是愛。但如今的孩子可憐,他們不是太過自私,無法真正的愛人被愛,不然就是興沖沖結了婚,六個月後就離婚。他們不知道自己想從對方身上得到什麼。他們不知道自己是誰,所以他們又怎麼知道和自己結婚的人是誰?"

 

"愛情和婚姻有幾條不變法則:如果你不尊重對方,你會有很大的麻煩。如果你不懂如何折衷,你會有很大麻煩。如果你們之間不開誠佈公,你會有很大麻煩。而如果你們的生命沒有相當的共同價值, 你會有很大麻煩。你們要有相近的價值觀-----相信婚姻的重要性。"

 

"我們要寬恕的不僅是別人,我們也要寬恕自己。寬恕自己沒去做的事,寬恕自己本應該去做的事。你不能因為什麼事而終生抱怨。"

 

"當我知道你無法和自己關心的人在一起時,覺得很難過,不過你要尊重並接受他的意願。也許他不希望打擾你的生活,也許他承受不了這個負擔。我跟我認識的每個人講,他們要照常過日子----不要因為我快死了就打亂他們的生活。"

 

"人跟人的關係沒有公式可言,只能以關心為出發點,為雙方都留下空間,設想他們所想要、所需要的東西,他們能做的事及他們的生活。"

 

"愛和關心是不一樣的。愛是對於別人的處境感同身受。"

 

"人生在世就是這樣,中輟、再來過、中輟、再來過。"

 

"要心胸開闊,不要受到那些張牙舞爪價值觀的誘惑,你心愛的人講話時用心傾聽,彷彿這是你最後一次聽他們講話。"

 

"生命中沒有什麼「太遲了」的事。生命直到最後一刻都是變動不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YC a22561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